靠着政策的帮扶,我挖掉“穷根”摘掉“穷帽”,我也拼出了自己的一条致富路,完美从贫困户逆袭成小老板。 我叫杨政元,曾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款场乡三联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现在居住在县武笔街道彩虹社区。 以前,我家4口人挤在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小木房内,孩子读书要去3公里外的学校,家人生病了医院就医,一家人的生活只能勉强维持。 杨政元的新家 年,我们有幸在县彩虹社区分到一套80平米的新房子可以直接拎包入住。新房子里设备齐全,拧开水龙头,自来水喷涌而出;打开手机,无线wifi顺畅连接;如果要取暖做饭,我们可以用天然气;走进卫生间,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让我们洗个热水澡……看着漂亮的新房子,我也乐开了花,心里想着,政府帮助了我这么多,我不能老是靠着政策生活,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奋斗。 杨政元的宴席厅 年4月,在彩虹社区我看见有宴席厅招租公告,这则公告激发了我的斗志,因为我本身就是个厨师,在老家也是个小有名气的掌勺师傅。回到家后,我就与妻子商量承包宴席厅的事,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。我的这个想法同时也得到了彩虹社区党支部书记赵灵军的帮助。创业说干就干,我当时拿出所有的积蓄,招收了8名员工,随着口碑的逐渐上升,接的单子也越来越多,在我们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的月收入能够到2万左右。看着这日子一天天变好,我的心里很满足,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重新奋斗的勇气,是在好的政策的引导下,我才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。 杨政元在自己的扶贫车间内抱着自己车间编制好的布钱仕豪/摄 不仅如此,我还从一个做床上用品的朋友那里得知,现在市场上特别畅销的是手工织出来的床上用品。看中这一“商机”的我怎么能错过大好的机会。我的媳妇从小就会手工织布,加上我们社区很多中老年妇女都会民间织布,我们既能让他们照顾好家庭又能赚手工钱,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?今年7月,我的工厂在社区的大力帮助下也正式开起来了,并取名为三穗江锦传统手工纺织制品厂。纺织制品厂带动了16位社区居民稳定就业,其中有11人是织布的传统手工艺人;10月,我又进了十几台电脑平车缝纫机,投产后,根据订单的需求量,我们也在不断地培训新的员工,希望她们能够在我这个扶贫车间稳定下来。 杨政元车间内工人正在务工中钱仕豪/摄 现在的我,在社区当起了老板,儿子考上了大学,正如我家门口的对联上写道:“辞旧岁搬迁进城天地宽,迎新春感恩奋进小康来。” 带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,我们夫妻二人商议决定:必须趁着自己年轻,好好拼搏一把!把宴席厅和三穗江锦传统手工纺织制品厂好好经营起来,带动社区更多居民就近就业。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蒋鸿琪 编辑何涛 见习编辑周睿 编审周文君王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3272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