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艺伞加工厂内,工人正在忙碌着 制作伞骨 散工在家里劳作,进行伞面描画 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刘小琴李方遒 在湘乡市栗山镇巴江村,漫山遍野的楠竹林宛若“竹海”。勤劳的栗山人民将一根根竹子变成了竹伞,撑起了巴江村这个省定贫困村及周边村落的致富路。 近年来,栗山镇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,以“扶贫车间”为载体,扶持和引进适合当地群众的产业项目,帮助贫困群众和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,实现创收、顾家两不误。 过去,栗山镇巴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精通制作伞骨等竹制品加工手艺。年,栗山镇党委政府依托当地优势,把加工制作工艺伞的“扶贫车间”设在了巴江村。 眼下正是农闲时节,这家工艺伞加工厂却是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。夏春华是巴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,丈夫因车祸头部受伤,生活无法自理。夏春华既要照顾家里,又要赚钱贴补家用。今年上半年,她来到伞厂工作,主要负责裁布、质检等生产环节,工作劳动强度不大,时间也灵活自由。“在家门口上班,不仅能照顾家里,每个月还有近块钱的工资。”夏春华高兴地说。 “扶贫车间”里,大多是像夏春华这样的固定工人。“扶贫车间”外,还有不少负责伞骨制作和伞面描画的散工,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工作。每天做完农活和家务,杨湘枝就在自家堂屋里描画伞面。一支画笔,几种颜料,一番行云流水的运笔后,簇簇花草便跃然纸上。学画半年,现在杨湘枝已经熟能生巧,一个小时能画40把伞。完成描画后,一个电话就有专人上门收货。 伞厂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“扶贫车间”总共安排了18户贫困户务工,平均每人有以上的工资。这两年工艺伞的销路不错,主要销往义乌和南岳,产品一直供不应求。 在栗山镇,像巴江村这样开到村上的“扶贫车间”目前已有三个,车间以就近务工、土地流转等形式,带动当地4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了就业增收。 [责编:胡孟婷]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3307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