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yw/180424/6188310.html 原创:马猫 嘉峪关人杰地灵,历史悠久,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,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。今天,小编带大家去认识一种曾经非常实用的手工艺——芨芨草编扎。走在嘉峪关的农村,不论是在田间地头,还是在石缝中、河滩上、盐碱地,都会发现生长茂盛的芨芨草。睿智的嘉峪关人就地取材,用芨芨草编织出大小各异、形状不同的草物品,主要用于生产生活,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,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。 芨芨草,早在《汉书》中便有记载,当时称“白草”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:“楼兰国出玉,多葭苇,柽柳(即红柳)、胡桐、白草。”颜师古《注》说:“白草似秀而细,无芒,其干熟时,正白色,牛马所嗜也。”芨芨草的根系和其他耐旱植被一样很发达,坚韧粗壮,有些长达数米;茎秆有织毛衣的竹签粗细,但长得长而坚硬,有些可高达两三米。芨芨草都是一丛一丛地生长,每一丛有上百根茎秆;叶子有些短小,大约几十厘米长,一厘米宽。当地人有一句口头禅,“这玩意(芨芨草)七个根,冻不死,干不死,烧不死,无处不在。牛也吃,羊也吃,大饥荒时人也吃。” 芨芨草的应用,由来非常久远。嘉峪关长城的城墙多为压榨墙,这是一种用树枝干、芨芨草、木板等构筑的城墙。筑墙时要先在地上挖一条不太深的沟,铺上芨芨草、红柳,做好基础;然后再铺一层沙石,在沙石上再铺一层岌岌草、红柳,这样层层上砌,筑成墙体,没有丝毫黏性的沙石和芨芨草、红柳叠压在一起,就变得非常结实。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,芨芨筐以及芨芨草编织的草绳是运送石块、泥土和木料的主要工具。明末清初时期,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芨芨编扎技艺也不断发展,除了编织草绳、各种大小造型的提筐、篮子外,还编织草席,用于铺炕和盖房使用。 收割芨芨草的时节一般在白露过后。将长成的芨芨草连根拔下,按长短粗细均匀扎成捆。收割回来的芨芨草还要经历几道漫长的流程:晾晒、挑选、去皮,再用温开水浸泡,然后用塑料布包起来闷发,最后阴干,才开始编织。编织手提筐、草席、扎扫帚用的芨芨草要取旱地里生长的,短、细但结实耐用,编好的筐、箩、笸和盛粮食的囤子,用好几年都不坏;编草绳、打腰子用的芨芨要取水地里的,细长,但较粗,所以要事先用木榔头把芨芨草捶劈,便于编织。 芨芨草编扎看似容易实则难,特别是编筐子难度最大,这里面蕴藏着大智慧。编筐子先编底,后编膀子,膀子编到一半时加提筐梁子,梁子一般选用榆木材质,因为比较坚硬耐用,做梁子时先将其用火烤软弯曲,最后收边,一件筐子才算大功告成。筐的大小由人定,其要领是放好筐底的横竖条子,先放第一根条子,再按横竖一根一根放,每根条子大约由十根芨芨草拧在一起组成,横的条子一般为单数,竖的条子一般为双数,方便在单数的中间一根上加提筐梁子,起到平衡作用。刚开始的环节最难掌握,稍有不慎就会走样,编出来的筐子不规整。在编扎的时候,要根据条子的粗细情况,不断把芨芨草一根一根插在上面,一直延续。条子之间相互交叉扭转,一环扣一环,紧密相连,才能编扎出一个满意的筐。 芨芨草编织物品具有通风防潮、结实耐用的特点,用芨芨草编织的筐、囤子装上粮食放十年八年都不成问题,做的草绳用时拿水浸湿,会愈发结实坚韧,这些技艺是经验总结,体现着先祖们古老的文明与智慧。随着经济的发展、时代的变迁,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农村人盖房子都用楼板顶,年轻人睡上了席梦思床,芨芨草房席、炕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,芨芨草扎品逐渐被价格低廉、用起来更方便的塑料制品所替代。但不管怎么样,芨芨草编扎这样的传统技艺不能丢。 为了让更多居民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,传承人们在芨芨草编扎品里注入了新颖、时尚的创新理念和元素,使其体现现代气息的自然、清新、简约之美,让传统技艺源于生活、装扮生活。总之,芨芨草编扎工艺是一项实用性非常强的民间技艺,曾贯穿着嘉峪关人生活的点点滴滴,这项久远的技艺,会像古老的长城一样,永远传承下去,编织出大西北别具一格的艺术奇葩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3433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