珐琅又称“法蓝”,在中国隋唐时期已经由古西域地区传入我国。 珐琅基本成分为石英、长石、硼砂和氟化物等,与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。 珐琅能够附着在金属表面,拥有宝石一样的色泽和质感。其实珐琅最早就是替代宝石作为装饰的,这与珐琅釉质细腻,色调纯正,鲜艳明快,具有水晶般透明感等特点有关。 珐琅工艺在传入我国后,珐琅器很快成为各个朝代皇帝的御用品。元朝时,统治者在征战中把阿拉伯地区掐丝珐琅工艺带回来。珐琅在明代开始大量烧制,工艺成熟,并于景泰年间达到高峰,当时烧制的珐琅多以孔雀蓝为主,人们就把这种工艺称为“景泰蓝”。明代传世珐琅以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为主流。 清代,西洋珐琅从广州传入中国,广作珐琅俗称“广珐琅”。西洋珐琅受到清朝皇帝的喜爱与重视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帝王在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,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,大量生产,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使用。 珐琅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,可分为掐丝珐琅器、錾胎珐琅器、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4个品种: 以金属为胎、金属丝作轮廓、再涂抹珐琅料的为掐丝珐琅。 以金属为胎,直接雕刻并填充珐琅料的为錾胎珐琅。 以金属、玻璃、陶瓷等多种材质为胎,以珐琅为颜料在其表面绘画的为画珐琅。 以透明或半透明珐琅烧制的为透明珐琅。 珐琅制作的用品,还具有易清洗,硬度高,耐高温,耐磨损等优良性能。但主要还是造型美观,色彩明丽、质感强烈受到皇室的喜爱。在明清时期,珐琅无论是器形、纹饰、色彩等方面都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l/pgzl/3463.html |